纪念竺可桢老校长诞辰132周年
125周年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对浙大人很重要哦
“吾将一生学好科学,吾要以科学来唤醒民族,
振兴中华……”
今天是他诞辰132周年
我们敬爱的老校长 竺可桢
2022年3月7日,是我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校长诞辰132周年的日子。 让我们来听听竺可桢校长的故事,赓续初心,感悟精神。
每每走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大门,静静矗立在一旁的“两问石”总是让人不经意间停下脚步,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竺可桢执掌浙大的13年期间,浙大整体办学水平大大提高,学风踏实,师生成果众多,学校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大学之一。而竺可桢提出并践行的求是精神更是成为浙大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求是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作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9月2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到浙大为在杭高校大学生作报告。他满怀深情地说:“作为浙江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求是精神是百余年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浙大人‘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崇高精神的高度概括。求是精神不仅是浙江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省教育科技战线的工作者以及全省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发扬、光大求是精神。”
科学救国,远赴重洋
成为近代中国“问天”第一人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户米商之家。竺可桢从小就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入学澄衷学堂后不久,他就在自己床边贴上一张纸条,上书“醒来即起”四字。从此,“醒来即起”成为竺可桢求学的座右铭,激励着他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
1910年,第二批“庚款生”合影,立者第1排左5为竺可桢
1910年9月,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竺可桢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时年20岁的他站在甲板上,一边回望故土,一边憧憬着未来。8年之后,已经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热情,返回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1918年,竺可桢博士毕业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国家满目疮痍,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气象观测站,仅有的几个观测站均由外国传教士建立或者在租界内设定。整个中国大地饱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能力进行天气预报。
竺可桢考察访问
为此,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气象学博士,竺可桢四处奔劳与沟通,为开创我国的气象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南京北极阁建立起中国近现代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广设测候所,收回天气预报“主权”并从1930年开始发布中国人制作的天气预报……回国后的竺可桢为我国近现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成为近代中国“问天”第一人。
竺可桢创建的南京气象台
从科学家到教育家
不变的是一腔报国情
1936年4月,正式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的竺可桢
1936年秋天,竺可桢作为浙江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向新生提出了两个简单但意味深长的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二问”。
在竺可桢上任还不满一年,抗战爆发后,面对着战火中岌岌可危的学校,竺可桢决定带领全校1000多名师生走上“西迁”之路。
一路颠沛流离、缺医少药,一些普通疾病也可以致命。竺可桢的妻子张侠魂和次子竺衡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患上痢疾而不幸去世,成为他内心巨大的创痛。但在整个西迁过程中,他却以一种超常的精神力量支撑、引领着这支队伍的前行。
竺可桢及其家人
被日本飞机轰炸后的教室和校舍 (1939年2月宜山)
在两年半的时间,浙大师生们几经辗转迁徙,横穿江南六省,初迁浙江於潜、建德,继迁江西吉安与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路程长达2600多公里。这一艰苦卓绝的壮举,由于其路线与红军长征路径前半段基本吻合,被誉为“一支文军”的长征。
1939年,竺可桢(前排左3)与贵州浙大校友的合影
“求是”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在他的倡议下,会议确定了“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
竺可桢发表在校刊上的《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求是的内涵,他不厌其烦地跟同学们说:“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
1949年7月,竺可桢(前排左4)由上海赴北平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合影。
1949年,竺可桢(前排右1)出席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时与教育组代表合影。
“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这是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这位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一生写了厚厚的几十本日记,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从不草草带过,坚持了整整五十三年。除了1935年以前写的日记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以外,从1936年1月1日到他去世的前一天,总计38年零37天800万余字,没有一天中断。
1974年2月7日凌晨4时35分,竺可桢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竺可桢全集
1990年,苏步青教授为竺可桢先生百岁诞辰题词
每年学校都会在竺可桢校长的诞辰日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2022年3月7日,是竺可桢校长诞辰132周年。为缅怀竺可桢校长对浙江大学发展和我国科技事业进步的卓越贡献,竺可桢学院师生党员代表在紫金港及玉泉校区同时开展纪念活动,缅怀竺可桢校长,赓续初心,感悟精神。
有为有守,斯人不朽。
求是精神,定当薪火相传!
内容来源:共青团中央、浙大官微、浙大地科学院、浙大档案馆公众号、浙大微学工公众号、档案馆、浙大竺院人、聂作平
参考资料:吴雅兰.竺可桢:求是精神永放光芒[J].北京教育(高教),2018(01):98-101
排 版: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学生新媒体团队 徐 玮
编 辑: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方建薇
责任编辑: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满 丰